记者:陈琳 王贵彬 编辑:陈静
历经三个多月的施工改造,东城区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效果初现。11月7日,新京报记者站在钟鼓楼往远处眺望,第五立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房屋屋顶,已恢复了以大片青灰色为主的整体色彩效果。记者从东城区城管委获悉,目前第五立面的整治提升已完成85%,整个项目预计将于11月底完成。
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北起点,为了提升中轴线环境风貌品质,加强中轴线保护,东城区自7月中旬开展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还特别编制了《钟鼓楼单元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助力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提升。
【资料图】
项目将钟鼓楼周边安定门街道、交道口街道区域内16.59公顷的地块纳入改造提升范围,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楼及鼓楼东大街,东至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涉及豆腐池胡同、宝钞胡同、钟楼湾胡同、草厂胡同、草厂北巷胡同、草厂东巷胡同、铃铛胡同、钟库胡同、汤公胡同共9条胡同,以修缮第五立面、提升公共空间环境、优化市政设施和恢复街巷建筑立面作为改造重点。项目完工后,将会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打造展现中轴魅力和北京市井文化生活的精华区。
11月7日,站在钟鼓楼眺望,周边地区第五立面已恢复了以大片青灰色为主的整体色彩效果。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叠加分析老照片 呈现120年跨度的风貌变化
东城区城管委环境建设科项目负责人刘悦介绍,近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街巷环境品质取得显著提升,风貌得到普遍改善,并经历了从街巷到街区、由“线”到“面”的提升过程。景观视廊的营造,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将进一步带动由“面”到“体”提升整体城市景观。而第五立面,即大家常说的房屋屋顶,则是优化景观视廊的关键,它的形制、布局、材质、色彩都会影响到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鲁坤介绍,此次第五立面改造,设计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各方找到了1901年和1903年左右的鼓楼至东直门大街、1915年鼓楼东望、1955年鼓楼南望的珍贵历史老照片。“我们和区城管委对老照片进行叠加分析,发现了大约5个显著相同的点位,由此形成了空间位置一致、时间相对延续的历史变化成果,基本掌握了当地跨度120年的风貌变化情况。”鲁坤说,从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北中轴线钟鼓楼周边保留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延续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为主题的形态特征,构成了以大片青灰色房屋为基调的整体色彩。
据她介绍,钟鼓楼周边城市功能格局以市井生活和商业经营为主,随着城市建设、房屋改造以及多年来商业发展,区域风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高度逐渐出现起伏,市政设施和浓荫绿树逐步增加,同时很多建筑逐渐改变了传统样子。但是整体形态特征基本保留至今,建筑屋顶多数仍是硬山顶和卷棚顶。其中,以卷棚顶为主,占比65%,比如,鼓楼东大街永安堂药店的屋顶就是卷棚顶。
东城区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实施前后的景观对比。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拆除违法建设 多方听取改造意见
鲁坤介绍,项目在改造过程中,既要着重保留曾经的样貌,又要甄别、尊重历史形成的变化,还要及时治理影响风貌保护、传承的问题。
首先是梳理屋顶问题,拆除违法建设。“在这个视野范围内,就会看到很多建筑屋顶上有杂物、棚架、设施等,不仅布局凌乱,而且上面的彩钢板材、红色水泥瓦与沿街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影响城市景观。”鲁坤站在鼓楼上,指着东南角方向说,多年的日晒雨淋,加之缺少维修管理,有些屋顶破损严重,雨季漏雨问题常常让商铺经营人员“头疼”。多种私搭乱建对屋顶肌理的损伤是很明显的,有些年岁已久的违建拆除后,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屋顶结构的断裂与缺失。另外,一些超高建筑和杆体也影响了景观眺望效果。
在改造前期,东城区城管委和设计团队对钟鼓楼周边沿街商铺开展了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听取商铺经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调研包含‘我要设计门脸’‘提升步行环境’‘我要设计牌匾’‘完善休憩社交设施’和‘其他’五方面内容。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商铺经营人员对于重新设计门脸和改造屋顶的呼声很高,居民则是希望提升步行环境,增加休憩座椅,这些意见建议都为改造提升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借鉴意义。”刘悦说,拆除违建是整治第五立面的第一步,要尽力拆除屋顶加建的二层及以上违法建设。拆违工作完成后,采用传统铺装方式重新铺设屋面,更换掉工艺做法简陋、色彩鲜艳突兀的彩钢板屋面及红色水泥瓦。
目前第五立面的整治提升已完成85%,整个项目预计将于11月底完成。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保留老建筑风格 改善屋顶防水
项目特别注重在改造中保留老建筑风格。比如,坐落在鼓楼大街283号的三家商铺,共用合瓦勾连搭屋顶,墨绿色窗格,搭配拱形门洞,属于经典的民国建筑风格。鲁坤拿着老照片,指着上面的位置介绍,这里就是桂兰芳扒鸡,它是为数不多的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据当地老年人讲述,这座房子建于清末民初时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283号最初是两层女儿墙、三层冰盘檐形式,后来坍塌变成一层女儿墙、二层冰盘檐形式,但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建筑风格。“我们在走访踏勘时发现,屋顶破损严重,部分屋面机构腐朽坍塌,存在安全隐患。此次修缮恢复了原有的合瓦勾连搭屋面。”鲁坤说。此外还更换了外立面破损青砖,并进行勾缝美化,还原青砖外立面的古朴大气。
同时,更换合瓦屋面,改善屋顶防水。坐落在鼓楼大街东北角的309号商铺,距离鼓楼仅有20米的距离,是一座传统风貌建筑,屋面形制为硬山顶,屋顶面积近60平方米。刘悦介绍,此前,商铺经营人员反映房顶是防水油毡材质的,每到雨季就会渗漏,希望通过这次改造提升修理一下。除此之外,商铺建筑外立面部分墙皮脱落,倒挂楣子装饰构件褪色,这与钟鼓楼周边风貌不搭。经过对房屋立柱、墙体、屋顶和构件的整体分析评估,在改造中拆除水泥瓦屋面,重新找平做防水,更换为合瓦屋面。新的合瓦屋面坚固耐用,保温、隔音、防水效果更好。
与309号商铺相邻的永安堂药店也是水泥瓦屋面,形制为卷棚顶。因漏雨严重,此前商户自行在水泥瓦上直接做了沥青防水。此次改造,拆除了原有防水及屋面木结构,全部更换为合瓦屋面。
此次钟鼓楼周边区域整治提升,在紧扣第五立面改造的同时,针对重点建筑立面,参照原格局、原样式,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和材料,开展保护性修缮,恢复街巷风貌。例如,修缮鼓楼大街263号院门。由于年代久远,263号金柱大门木质结构腐朽,后檐木结构断裂,五架梁下垂,瓦面碎裂脱落。在修缮中,保留原木门框和两侧抱鼓石,其余构件重新落架大修,采用楦缝、砍斧迹、支浆工艺做法,院门刷铁红色油饰,同时在门框部位增加苏式彩绘,尽可能恢复院门原来的风貌。此外,还修补了院内房屋局部破损的合瓦屋面。
又如309号,保留木质立柱,立面重新贴砌修缮,更换装饰构建,增加苏式彩绘,倒挂楣子装饰彩绘以红蓝颜色为主,花鸟鱼虫图案栩栩如生。此外,对屋顶的油烟净化设备采用刷灰漆的方式进行消隐化处理,整体与鼓楼南望中轴线第五立面相协调。
建筑工人正在钟楼湾胡同61号院施工。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整治公共空间 实施“多杆合一”“箱体三化”
同期,针对钟鼓楼周边区域内公共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对涉及的9条胡同同步改造公共设施、优化市政交通、提升绿化景观,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美观性,彰显文化特征,使周边居民生活体验感更加舒适。刘悦介绍,目前,公共空间市政设施改造包括电力、弱电通讯、照明与综合杆体、排水和道路等方面。安定门街道市政设施方面的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已经完成了85%,预计将于11月底完工。
在改造过程中,安定门街道优化片区供电网络架构,老式大型电箱尽量入地入户,并进行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的“三化”处理,墙地电箱、电表同步减量合并,改移安装;梳理胡同内的杂乱“飞线”,对电力架空线开展入地工作,并将安防、交通探头及各类标牌杆体整合敷设,优化杆体综合功能,实现“多杆合一”。据预计,将会合并各类杆体53根,隐藏大型箱体设备5台、小型墙地箱约162台,进一步腾出胡同空间,强化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与此同时,完善胡同内的夜间照明,便于市民出行。延续使用深灰色路灯杆,选择简洁的复古传统灯头样式,采用截光型LED灯具,改善了原有灯具尺度过大、视觉突兀的问题。与老式圆盘路灯灯头相比,复古传统灯头能够更好地融入胡同氛围,既省电又可优化配光,提升照明效果,避免夜间影响居民休息。
钟鼓楼广场周边还增加景观小品等设施和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以及小微空间;把胡同中通信设备的引上管、箱体、线缆等做“隐形化”处理,临街屋面不再有杂乱缆线;疏通清淤排水管线,在重点区域补充地面排水系统,提高排蓄能力;实施安宁街区步行化改造,翻建破碎、塌陷的沥青路面和人行步道,同步调整道路断面,完善出入口、坡道等地的无障碍设施,并对井盖进行隐形化处理。
刘悦介绍,本次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范围包含了鼓楼东大街西段250多米的范围,为下一步深化沿线街区更新奠定了基础。2023年,东城区还将启动鼓楼东大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二期改造工程,提升设计定位为“京潮流转、后市长街”,将对宝钞胡同至交道口路口沿线的人行步道、公共空间、市政设施、建筑立面、景观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努力打造“闹街静巷,鼓韵共赏”,具有老北京特色和带有鼓楼东大街印记的文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