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琳 编辑:刘茜贤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
【资料图】
7月11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研究提出5个方面20条措施。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纳入全市商圈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腾退空间和闲置空间补建便民服务设施;推进“一店多能”,搭建便民服务功能。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北京8类便民商业网点已超9万个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共有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家政、美容美发、末端配送(快递柜)、洗染和便民维修等8类便民商业网点超过9万个,已实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累计培育1万余家生活服务业标准化门店、12条示范街区、2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东城区、石景山区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首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动态地图,开展餐饮业数字化升级。地铁便利店、蔬菜直通车等便民服务模式日趋多元。
生活服务业面向大众,是城市基本功能,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北京市生活服务业供给品质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便民服务网点总数仍不足,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品质提升类业态发展不充分,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监管服务有待改进,企业经营压力大等。
《若干措施》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立足生活服务业的商业性和普惠性双重属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自律,按照拓展空间、丰富业态、提升品质、优化监管的思路,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研究提出5个方面20条措施。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挖掘交通场站、公园等空间资源,布设便民服务设施
《若干措施》共提出5方面20条措施,在拓展空间方面,全市明确便民商业设施配置内容、配置标准和相关要求,各区优化辖区内业态布局和空间利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利用腾退空间和地下空间,梳理国有产权或国有主体为第一承租人的空间资源,防止违规长租、层层转租。挖掘交通场站、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布设便民服务设施。
巩固提升基本保障类业态,支持多业态搭载早餐,将蔬菜零售、前置仓、药店等纳入资金支持范围。丰富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利用促消费奖励资金等强化引导。推广跨界融合搭载,实现高、低消费频次业态集约布局。健全农村便民服务网络,强化资金、金融支持,引导品牌连锁企业、电商平台企业新建或规范提升农村便民店。
开展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行动,“一业一策”推进蔬菜零售等行业数字化升级。培育生活服务业品牌,树立一批示范性品牌企业。提升“北京服务”影响力,落实提升服务质量专项方案,开展服务质量评价。
便利注册登记,为不同情况空间资源灵活出具产权证明意见。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逐步实现“全程网办、全城通办”。深化“一业一证”“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降低行业准入成本,简化品牌连锁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手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模式,推进落实“6+4”监管模式,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坚持容错机制。
此外,市商务局统筹协调,各区出台配套政策,街道(乡镇)是责任主体。提高职业能力,吸纳北京市劳动力就业,与劳务大省共建用工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加大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生活服务业总部企业和平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