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来临前夕,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大山深处,白马藏族小伙扎西身着民族服饰,往返于铁楼藏族乡“旅游村”之间,为迎接游客忙碌着。他直言,“若在以前,这会是个‘稀罕事’。”
生活在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的白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现在当地的白马人约3000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还保留较多的传统习俗。
铁楼是文县唯一一个民族乡,距县城20多公里。多年以前,因立地条件、自然条件差,封闭落后,曾是文县最穷的乡镇之一。
“儿时印象中,乡村脏乱差,房屋破烂,一下雨就漏水,道路泥泞不好走,几乎没有外人愿意踏足,村民不会主动与外人接触。”扎西说,和诸多生于大山的孩子一样,“逃离大山”成了他年幼时的梦想。
留守在深山中的这些古朴村寨,有着白马人民俗文化“博物馆”的美誉。2015年,当地政府举办白马民俗文化旅游节,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首次向外界“敞开大门”。
在外地读书的扎西,中途多次返回家乡,见证着熟悉村落日新月异的发展。民俗文化寨门、图腾柱、文化广场、仿古栏杆、廊桥??眼前的一幕幕都让扎西“不敢相信”。他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大城市生活,日渐发现祖辈们留下的文化弥足珍贵,返回家乡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建民俗风情村寨、推广白马非遗文化、挖掘文化旅游发展……当地政府让白马文化“走出深闺”的同时,还“织密”交通网助力“旅游通道”,塑造“原味景点”,为乡村游增色添彩。
“是时候,该回家了。”2016年,25岁的扎西返乡加入旅游行业,如今已是当地一家旅游公司管理者。“通过现代方式重新演绎的民俗文化,成为外地人了解白马风情的窗口,传承古老民族文化也成为我的使命。”他说。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池哥昼”面具舞,是白马人正月里的“重头戏”。为了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该传统文化,扎西“走街串巷”鼓励村里老人回忆过去生活点滴,并将此编排成音乐、舞蹈,活态演绎成“打墙舞”“耕地舞”“火把歌”等,搬上舞台。
2019年,文县接待游客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7亿元人民币。曾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的文县,通过文化旅游、电商、产业发展等扶贫方式,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58%降至2019年的0.22%,2019年11月退出贫困县序列。
沿着白马河往上走,年逾六旬的白马藏族阿妈在门口手工缝制沙嘎帽,一旁摆放了若干成品,供游人观赏购买。好奇的游人不时走近探头细看,老阿妈便停下手中活计,大方地展示帽子细节。
“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也更加自信地接纳外地人。”扎西说,如今的白马人敞开大门迎接各族朋友探秘、了解白马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唤归”乡村。(完)(作者 闫姣)